这小老头说话变调严重。甭介,读成‘冰介’。言语,说得像‘园艺’。再加上儿化和吞音,乍一听还真不好懂。
但他热情得可怕,就连段立轩都难以招架。进来大半天,愣是没找空插上一句话。被兜着肩膀按上沙发,不知不觉中,竟都开始吃上了。
虽说段立轩不怕生,但见对象家长还是挺紧张。坐不敢放松,话不敢乱说。全程绷着脊背,脸上挂着礼貌假笑。老两口递,他就端。老两口让吃,他就吃。可等这一口下去,才发现不对劲。
低头一看,碗里不是什么糖水儿,赫然是几个大饺子。薄皮大馅十八个褶,大虾仁从肉团里支棱着。
国人好客,从不空手待人。泡茶是基本,零嘴是必须。果盘是体面,甜品是讲究。可这一进门就上饺子的,着实是头回见。本以为这是晚饭了,谁想陈正祺来了句:“等会儿吃饭,先搂俩煮饽饽儿垫补。”
得,原来陈家的饺子不是饺子,是饽饽儿。曾经陈熙南管桃酥叫饽饽儿,段立轩还觉得怪可爱。
其实陈熙南还算克制了,他爹才是万物皆可饽。
饽饽一词源自满语,是对面食的统称。所以在老京人嘴里,甭管你是馒头还是花卷,是锅贴还是点心。只要跟面沾边,统一叫‘饽饽儿’。顶多给你分个发面还是硬面。
因为饺子=饽饽儿,饽饽儿=点心。所以吃饺子,也就等于吃点心。
段立轩不习惯下午三点吃饺子,但陈熙南好像习以为常。醋不够了还端着碗去厨房,不走心地寻觅着:“妈,醋放哪儿了?”
“台面上那不是吗。”
“台面上,是香醋和白醋。我想要陈醋。”
“真能事儿。左边那个柜底下,有没开封的。”
“左边啊…左数第一个还是第二个?第三个柜的话,得算中间了吧。”
许廷秀筷子啪地一撂,亮着嗓呲儿道:“有你问的这功夫,八个柜儿都开完了!”
“嗳,甭搁这唱山歌儿了。你儿子还不知道?内纯大毛毛虫儿。”陈正祺挥挥手,“赶紧去给他拿吧,等他找着大雁都飞回来了。”
这话和段立轩的吐槽异曲同工。俩人对视一眼,都情不自禁地笑了。
“瞅这一天到晚肉不唧唧的,咱也不知道随谁。”许廷秀对段立轩苦笑了下,起身去给陈熙南拿醋。
陈正祺又给段立轩舀了一勺饺子:“浅房窄屋儿的,拿不出体面东西招待。我们家陈大夫啊,有个性没人缘儿,打小儿就不会讨人喜欢。瞅您好模搭央儿的,还肯包涵,是他高攀了。您乐意上这儿坐坐,我们全家脸上都有光儿。”
段立轩听他这客气的措辞,差点没让饺子呛死:“咳!没没没没,咳!哎妈,咳,别您,千万别您!”
陈正祺是个讨人喜欢的小老头儿。一米七的个头,看着好像还没老婆高。古铜色的面皮儿,戴着一副玳瑁框的老花镜。热情大方,能说会道。还特爱笑,让段立轩觉得莫名熟悉。
他在心里反复琢磨,忽然灵光一闪──哎,这不正像保活认字卡上那个棺材瓤子?但那词儿肯定不是棺材瓤子。是啥来着?
正走着神,就听陈正祺又问:“父母都好?”
段立轩刚想顺嘴说「好个der」,又硬生生给憋回去:“…挺好。”
“您今年多大年纪?”
“属兔的,三十了。”
“哦,那比陈大夫大两岁。咱家,我和你姨,都是作家。”
段立轩一愣,又点头捧哏:“是,看得出来都文化人儿。”
陈正祺撂下碗,笑道:“退休了。见天儿搁家里坐着,坐家。陈大夫呢,您也知道,内就一掀盖头的。要方便问问,您做哪一行呐?”
老京片子说话喜欢大喘气。礼节多,套路也多。想问人做什么工作,还不直接问。先把自己家转着贬一圈,生怕把人给冒犯了。
段立轩从没和这类型的接触过,有点不知道怎么反应。靠北了,他做啥工作的?总不能说专门噶人篮子的吧?
“我…咳,”段立轩撂下饭碗,一本正经道,“做根雕的。”
“呦!那您是大艺术家。”陈正祺看他不吃了,又朝厨房望了望。端起两人的剩碗,笑眯眯地道:“您先坐,我给您沏一碗高茶去。”
作者有话说:
根雕师傅段甜甜。
京片子:
嘎(gà)悠:慢腾腾
呱嗒板儿:拖鞋
肉不唧唧:磨叽,不利索。
好模搭央儿:长得好看
第64章 和鸣铿锵-64
许廷秀扒拉走陈熙南,弯腰去开柜子:“起开,我拿。”
陈熙南端着碗,乖巧地往旁错了一步。眼睁睁地看着她,欲言又止的样子。
知子莫如母。许廷秀知道儿子找醋是假,有话是真。
她拆掉陈醋塑封,扔垃圾时顺手捎门。把醋往台面上一撂,直截了当地表态:“妈不反对。”
陈熙南如释负重地松口气,又凑上来小声问:“唉,是不是吓一跳?”
“可不吓一跳。你说小萱小萱的,谁寻思是个男孩儿。”
“怪我没说清楚。”陈熙南手指蘸着水,在窗户的冰花上写着,“顶天立地的立,鸿轩凤翥的轩。”
许廷秀看着那个名字,赞赏地点头:“好名字,长得也精神。他父母同意你不?”
“还没去。他不大愿意提家里,我一直没问。”
“我跟你爸都老了,不敢多要求什么。只要你身边有个稳当人陪着,也就安心了。小轩是个好孩子,就是瞅着脸皮儿薄。那眼神总扫着别人脸色儿,生怕自己不招耐。这样的人也不是说不好,就是容易委屈了自己个儿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他父母要不接受,你也别太逼着。日子是俩人过的,你俩好好的就行了。”
“不会。我从不勉强他…”话说一半,陈熙南生出几分心虚。轻咳了一声,订正道:“这事儿不勉强他。”
母子俩正说着话,门被推开个小缝。陈正祺挤进来半个脑袋,贼贼地扫视一圈。
“要对接头暗号儿不?”
“要对。”
“呦,吃了吗您内?”
许廷秀嫌弃道:“要用你这暗号,满大街都是特务。”
“您说得对,太对了!”陈正祺钻进来,轻轻扣上门,“按理说,越简单的东西,它越安全。可是太简单了呢,它就又不安全了。像前阵子苏联抓到的爱尔兰特务,接头暗号儿…”
“好了好了,岁数越大嘴越贫。什么年代了还苏联。”许廷秀打断他,要去接他手里的剩碗,“碗里的剩汤别直接倒垃圾桶,先搁水槽里滤一下…”
“是!嗻!”陈正祺挡开许廷秀的手,“这点小事儿用不着您分心。您就叉腰往那儿一站,说啥我照办。”
陈熙南杵在一边,傻乐着问他爹:“爸,诚实点说。你也不生气吗?”
“还乘十点说。就乘一百点,也犯不上生气。”
“真的?以后没孙子抱了啊。”
“你爹我给人当了一辈子孙子,这好不容易退休了,还要孙子呐?”陈正祺把碗涮了,又忙忙叨叨地泡茶,“这些年啊,你可算是往家里领了个活人。没弄个虫爷进门儿,也算是我跟你妈积德行好儿了。更别说啊,这孩儿还是个搞艺术的。”
许廷秀惊喜地追问:“搞艺术的?什么艺术?”
“根雕啊。”
这职业太罕见,两人都没反应过来:“什么根雕?”
“幸遇惜才痴雕客,枯木逢春再千秋。根雕啊,是咱国的传统雕刻艺术。用树根儿、树身儿、树瘤儿,取舍加工…”
陈正祺还没解释完,陈熙南蓦地反应过来。拄着台面打起鸣儿,腿都笑软了。
陈正祺看他笑成那样,还以为他是看不起。一脸严肃地教育道:“儿子,你别觉着容易。掀盖头是手艺,那根雕更是手艺。瞧人家拇指上戴的木头戒,手顶巧儿的,不比你差。”
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