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陆川转移了注意力的谢宁,一心在山楂片上,连马车什么时候发动都不知道。
没了谢宁搅局,永宁侯和谢明说了两句话就结束了,早上怎么来庄子上,下午就怎么回去。
第215章 计划
换上透明琉璃片后,向日葵幼苗的状态有所好转,果然是光照的问题。
许大人他们都放下心来,和往日一样照料着这些苗苗。
可惜好景不长,冬日时而下雪、时而阴天、时而是大风天,晴朗和煦的日子并不多。
就算暖棚顶换了琉璃片,光照仍然不是很足,几人又开始愁起来。
古代的暖棚不像陆川前世那样,不仅可以调节温度,还能模拟各种植物需要的光照,方便极了。
陆川给他们出了个主意,找几面铜镜,调好位置放在棚顶,以达到聚光的目的,并且根据自然日光的程度,随时调整。
不过席东他们可不懂怎么调光,陆川最近又比较忙,腾不出时间来到庄子上,就给席东指了个人。
之前陆川和唐政探讨物理知识的时候,特意讲过光学,唐政这一年在工部实践,物理方面的实操经验比陆川还丰富。
为着种植这一茬向日葵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和财物,现在让席东放弃是不可能的。
而且调整光照这个知识,以后种植大棚八成还能用得上,不如一次性学会。
现在的席东,觉得种植东西可有意思了,不同的变数,植物的长势就会变得不一样,他喜欢观察这样的变化。
席东得了指点后,为防唐政痴迷木工机关不愿搭理自己,干脆进城一趟,直接到唐政府上找他。
“你让我到庄子上帮忙调整光照?”唐政惊讶道。
自从出了国子监后,他们几人就很少聚一起了,所以听到席东上门找他的消息,他是既惊讶又欣喜。
席东点点头,脸上是讨好哀求的表情:“行舟说你学过光学,知道怎么调节光度。”
唐政问:“你这个着急吗?”
席东:“急!特别急!那些苗苗等不了。”
唐政想了一下他的研究进程,觉得也不是很紧急,便说道:“那行,我让人明天去工部告个假,明儿早上陪你去庄子上看看。”
席东大喜:“那就说好了,我明天来接你!”
“好,我明天等你。”唐政笑了一下,然后又想起了什么,“你是不是今天一回城里就上我家了?没回昌盛伯府?”
席东眼中的喜悦戛然而止,整个人僵住了,他快有两个月没回京,结果回京第一件事不回家,让他爹知道了,估计又是一顿骂。
唐政一看席东的神色,就知道他猜对了,摇头道:“本来还想留你在府里用膳,现在你还是早些回去吧,别让昌盛伯久等。”
送席东回城的下人是昌盛伯府的人,估计一进城门就到伯府去通报了。
席东到家时,昌盛伯果然一脸怒气,他们夫妻俩从收到消息开始,就一直等到了天黑,特意让厨房做好的饭菜,都热了三遍了。
“你个逆子!还知道回来?!!”昌盛伯怒喝。
席东赶紧求饶:“爹爹爹!我回来这一路冷死了,刚下完雪没几天,地面又滑,马车走得慢,儿子肚子都饿扁了!”
他蜷缩着身子,特意用手搓了搓双臂,露出的手指冻得有些红。
还不等昌盛伯再说些什么,昌盛伯夫人就开始心疼了,疾步走过来。
“哎哟,这手怎么被冻红了,赶紧进屋暖和暖和,别理你爹,最近地龙烧多了,上火呢。”
“娘,这路上可冷了,多亏了儿子有先见之明,让人往马车上抱了两床被子,不然还真要冻着了。”
有他娘护着,席东完全不惧他爹的怒视,径直跟着他娘进了屋里。
两人到饭桌前坐下,昌盛伯夫人给席东舀了一碗汤,让他暖暖胃。
她心疼地劝道:“不然就别去庄子上了,你喜欢玩泥巴,种东西,娘也可以在府里给你建个暖棚。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好啊,何必到庄子上受苦呢。”
席东喝下一口热汤,鲜美可口,温热流经喉咙到达胃部,几口下来,整个身子都暖和了不少。
“那不行,府里没有新种子,也没有人能够讨论,还是在庄子上有意思。”
昌盛伯夫人叹气:“行吧,娘也犟不过你,去就去吧。”
到庄子上种东西也比出去挥霍好,前儿她还听说,住在昌盛伯府隔壁的李家,他家的二儿子在百花楼一掷千金,结果拿不出银子来,被楼里的人追到了府上,丢死人了。
她儿子再怎么没出息,也比隔壁的李二好。
至于昌盛伯,见没人搭理他,就灰溜溜进屋了,往席东旁边的凳子一坐。
席东很有眼色,主动给他爹夹了块肉,昌盛伯的气一下子就消了。
一家三口吃了一顿温馨的晚餐,第二天一大早,席东坐在马车上赶往唐府,后面跟着一辆马车,里面装满了昌盛伯夫人让人连夜收拾的东西,生怕儿子在庄子上过得不好。
虽然这两个月陆陆续续送了不少东西到庄子上,但她还是忍不住要收拾。
唐政到庄子上看了一圈,通过计算得出镜子的最佳摆放位置,让人把镜子放好,还给席东几人说了要如何根据日光程度调整位置。
就永宁侯自己感觉,暖棚里的亮度好像比外面还亮一些,他半信半疑地问许大人:“我怎么感觉暖棚里挺亮的?”
许大人点头:“是挺亮的,比外面还亮一些。”
永宁侯哈哈大笑:“我这儿婿还真有一套,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法子,也不知道怎么想出来的。”他眼里满是自豪。
许大人感叹道:“他适合来农司干活,可惜了。”
永宁侯瞪眼:“这有什么可惜的,我儿婿现在在户部也干得很好。”才进户部没多久,就给朝廷收回了五年的商税,快顶朝廷半年的税收了。
被岳父大人称赞的陆川,并不知道他在岳父大人这里的评价有这么高,他如今正在完善自己对大安未来十年的计划。
陆川既然决定了进入官场,立志为大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,把商税重新收上来,就绝不可能是他的终点,他也不会满足于这一步。
大安立朝百余年,安稳的日子慢慢滋生了不少弊病。
尤其大安上上任皇帝是个昏君,先帝又是个优柔寡断的性子,底下官员贪腐者众多,世家大族侵占土地,每年能收上来的农税都在变少,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被挤压。
如今京城瞧着欣欣向荣,地方上却隐患不少。
如果继续任由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,终有一日百姓们被压迫到极点,天下都会乱起来。
当今圣上有意改变这样的现状,因为陆川顺利解决了京城商税收不上来的问题,他曾问计于陆川。
圣上不是开国太祖,手上没兵,也没有魄力让天下士族重分土地。
他虽然不像先帝一般优柔寡断,但也做不到杀伐果断。而且圣上极重名声,只想让后世史书写他为明君,决不敢担一个暴君的名声。
如此以来,土地改革就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办法,需要用柔和的计策让士族把土地重新让出来。
“这样会有用吗?”谢宁看了陆川完善过的计划书,发出他的疑问。
陆川靠在椅背上,一副轻松的姿态,谢宁倚在桌子旁,手里拿着陆川写好的计划书。
陆川轻笑:“有没有用,总得实践过后才知道。”
谢宁眉宇间带着愁绪:“土地就是那些世家大族的根基,我觉得想要挖他们的根基,没那么容易。”
隋唐以前,世家的根基是书籍,只要有书籍,再穷困落魄也能称之为世家,有被举荐为官的可能。
自从隋唐开始推行科举后,寒门子弟也有了当官的机会,到了宋朝,贫寒出身的学子更多。
及至大安朝,朝廷在各个省份设立了州府国子监,不仅是农籍,商籍的人也可以参加科举。
书籍早已不是世家不可外传的根基了。
现在世家大族的根基就是他们家族名下的土地,每年收上来的租子不少,用收来的租子又买田地,如此循环下来,土地越来越多,家族也就越来越富。
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