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的时候,阿奶家的猫在院子里晒太阳,远远看去,浮着一团银光。
刘知南走近了些去看它,猫不怕人,还懒洋洋的蜷在地上,是一只纯白长毛的山东狮子猫,还是个蓝黄鸳鸯眼,属实好看。
阿奶站在屋檐下朝他们道:“把猫也带走吧。”
刘知南啊了一声,“送我们了?”
阿奶:“它平时躲着人,见了你们没躲,那你们就捡回去,回头我进城了也没人顾它。”
刘知南伸出手小心的摸了摸它的脑袋,“买一送一,我们赚大发了啊,正哥。”
陈正笑:“老板有小伙伴了。”
联系了一辆货车来拉他们看上的旧家具,刘知南和陈正抱着那只猫就回了。
到家的时候,老板站在客厅的落地窗前对这个刚到家的新成员一脸防备。
狮子猫高冷的看了它一眼,没搭理它,刘知南和陈正找了水盆,给它细细梳理了毛发,打结的毛发被清洗后,长毛飘逸,配上鸳鸯眼,属实是只仙猫。
刘知南没忍住,抱着猫就是一顿猛吸,“太帅了吧!”
老板察觉到了自己的失宠,跑过来蹭刘知南的脚腕,刘知南搂着老板的狗头,介绍道:“它以后就是咱们家的了,你不许吓它,对了,陈正,咱给它起个什么名儿。”
陈正:“阿奶叫它什么?”
“咪咪。”
陈正:“........”还真是好名字,他看着刘知南道:“你给它起一个。”
“伊丽莎。”
陈正:“这么洋气?”
刘知南:“因为它白。”他又觉得不是很顺口,“你起吧,你是起名鬼才,老板的名字就很生动形象。”
当初自己就是被他的创意逗乐了。
“那叫白富美?”
刘知南乐了,点头:“那就叫它白富美。”
好家伙,家里的狗叫老板,猫叫白富美。
白富美很坦然的接受了自己的名字,甚至在刘知南叫它的时候还喵了一声。
家里现在两人一狗一猫,标准的四口之家。
给白富美添置了猫窝,猫碗后,让它自己去熟悉这个小院儿,老板跟在后面,远远的嗅着猫的气味。
刘知南:“老板不会咬它吧。”
陈正摇头:“老板性情温顺,不会,而且,它不一定能打的过白富美。”
猫比狗要灵活许多,一般都是狗被猫欺负。
刘知南笑了笑:“可惜老板是个太监了,不然咱们再给它养个媳妇儿。”
陈正切了橙子,准备用料理机榨果汁,边笑道:“曾经它也辉煌过,在外面有过三宫六院。”
料理机轰隆作响,刘知南看着果肉榨出澄黄的汁水,“今天选的家具我很满意,后面等楚以那边的园艺完工,就能把这些搬进院里,我来布置软装,我找人做了好些荷缸,还有陶瓶儿,配上一定好看。”
陈正将果汁倒进高脚玻璃杯里递了过来:“那个螺钿柜呢?你好像很喜欢。”
刘知南喝了一口,“那个留着吧,放在咱们家里,我挺喜欢的,我外婆曾经有个差不多的柜子,不是螺钿的,就普普通通的喜上枝头的彩绘柜,但用料好,只不过后来为了贴补家用就买了,再也找不见了。”
陈正嗯了声:“那就留着。”说完,他默了两秒,问:“什么时候能带我去看看你的妈妈和外婆?”
刘知南盯着他漆黑的眸子,想了想,“小院儿开业后吧,我带你去看看她们,告诉她们我和你要结婚了,以后我就又有家了,然后咱们去领证?”
陈正点头:“好,忙完小院儿的事,把事情托给蒋开和楚以,我们就去。”
商量好其他事情,时间也来到了傍晚黄昏,今天的夕阳格外好看,火烧云烧红了半边天,整个青桐湾都笼罩在一层橘色金光中。
昨天提到了灌汤包,陈正说不如今天出去吃,镇上有家面摊好吃,两人难得的没在家做饭,踩着夕阳的余晖绕着青桐湾的村道走了半圈,去了镇上的青石桥头边。
一个小摊,在冬日里冒着滚滚烟气,陈正说道:“镇上李阿伯,这个摊儿摆了二十多年了,我小时候吃了不少,回来后我一个人的时候也常来吃。”
刘知南看着那个面摊儿,棚边吊着一个白色纸板,红笔写着一两六元,二两七元,大碗九元。
“好有人间烟火气啊。”
陈正拉着他走到面摊,摊子小,除开正在冒热气的面锅,就只摆了三张小桌子。
李阿伯在洗香葱,看见了陈正两人,笑道:“两小子,吃面么?”
陈正坐在小板凳上问:“李伯,今儿有什么面臊子?”
“老三样,红烧牛肉,泡椒鸡杂,榨菜肉丝儿,不过今儿我买到豆腐了,还剩了两块儿,能给做豆腐。”
陈正笑了下:“那赶上了,来两份豆腐盖浇面。”
“好嘞,等着吧。”
刘知南第一次听说豆腐还能盖浇面条的,“怎么个吃法?”
陈正:“李伯的独家口味儿,有时候是双椒牛肉,有时候是火爆腰肝,今儿碰上豆腐了,就是用新鲜豆腐现做麻婆豆腐,然后盖在面条上。”
刘知南听着就觉得不错,“那我要大碗的。”
陈正:“李伯知道。”
旁边正在开火的李阿伯笑道:“每次正小子来吃面都是要大碗,他没出去前,几乎天天中午都来,那会儿他才十一二岁,长身体的时候,一顿吃个两大碗。”
陈正:“你还老是给我烫碗青菜叶子,说不能光吃面,蔬菜还是得吃,我那时候不爱吃,你非要我吃。”
李阿伯笑了笑,眼珠子有些浑浊了,身体也佝偻了不少,“你们长大了,我这卖面的也老咯。”
刘知南笑道:“李伯,陈正现在做饭可好吃了,他和我搞了个小院儿,以后你也来尝尝我们年轻人的手艺呗。”
“我知道,村上的人还来找我咯,说要用到我家的地,集体承包给了你们搞什么园子种植,一年给几千块钱嘞,比种地强!”
陈正和刘知南听了心里也高兴,老人家辛苦种地,一年可能就回本个种子肥料钱,如今在家坐着就能有钱拿,这就是他们小院儿在青桐湾的意义,未来青桐湾还会更好。
面摊上煤气罐的火大,现炒的豆腐很快就好了,刘知南闻到了豆腐的香气。
李伯从面锅里捞起面条,将炒好的豆腐往上一浇,端了过来。
“赶紧搅一搅,让面条和豆腐搅拌到一块儿。”
刘知南和陈正从筷筒里拿了筷子,现炒的麻婆豆腐,撒上了一层的花椒面,勾了芡儿的缘故,汤汁粘稠,被筷子一搅,每根面条都裹满香香辣辣的酱汁,再加上肉末和豆腐的口感,滑滑嫩嫩,拌面一绝。
“绝了!”刘知南吃的嘴唇泛光。
陈正扯了纸给人擦嘴角。
李阿伯高兴道:“给,煎了两个蛋,我自家的老母鸡下的,还是双黄蛋,要是你们读书的时候吃了这个双黄蛋,指不定考试考一百分!”
刘知南笑,给阿伯科普:“阿伯,我们读书的时候一科的满分是150,90才及格。”
李阿伯:“.........”
第67章
青桐湾的太阳升又落。
转眼就到了年跟前, 过年那天,青桐湾组织了写对联的活动,刘知南和陈正刚好去镇上采买东西回来, 索性就一起去赶热闹。
青桐湾老人多,又有养老院, 平时一群人坐在榕树下练毛笔字儿, 日积月累下来,还真有一批毛笔字写的很出彩的老人。
红色底纸上一个龙飞凤舞的福字跃然纸上,刘知南吹了吹上面的墨迹,“爷爷, 你这字写的真好。”
握着毛笔的爷爷又拿来了几张长条纸, 高兴道:“再写个对联给你们, 要什么寓意的?”
刘知南想了想,“就写吃饱喝足万事不愁, 猫好狗好人畜兴旺, 横批快乐一家。”
他的话一出,老爷子皱眉头,“哪有这样的对联, 胡闹。”
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