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等着那个聆听自己奇迹的人,可惜迟迟没有等到。最后,是班主任匆匆赶过来,向他解释:“你弟弟生病了,你爸爸现在在医院陪他挂号,等你妈妈赶到医院,他就来接你。”
她看了看孟初,伸手把他拉过来:“到值班室等吧,别着凉了。”
孟初跟着她走进房间里,值班室开着空调,很暖和,但他身上潮湿的寒气迟迟不散。
过了不知多久,孟长青的身影终于出现了。他骑着自行车,背佝偻着,在寒风中显得有些瑟缩。
他喊孟初出来,孟初就背着包走出来,坐在后座上。
孟长青骑得比平常快很多,一路风驰电掣的,很快到了楼下。
“寄宁又发烧了,”孟长青说,“我还得赶回医院,你妈妈跟寄宁都没吃晚饭呢,我得给他们送饭。你到楼下刘叔叔那里买点东西吃,然后在那写作业,等爸爸回来。”
他掏出一张二十块的纸币递给孟初。
孟初接过来,犹豫了一下,还是说:“今天期中考试……”
“这两天爸妈都没空做饭,早晚饭你在刘叔叔那解决吧。”
孟初看父亲转身要走了,鼓起勇气,开口说:“那个,学校……”
孟长青已经跨上了车,听到他的话,脚踩着蹬子,转过头来,脸上满是焦急:“怎么了?学校又要交钱?”
他望着父亲归心似箭的表情,最终摇了摇头:“没什么。”
孟长青叹了口气,似乎是觉得刚才语气不好,伸出手摸了摸他的头:“孟初,爸爸相信你,你已经是个小大人了,能照顾好自己,是吧?”
孟初点了点头。这语气里的肯定让他稍稍振作。
“真是好孩子,”孟长青说,“有你这样的哥哥,爸爸妈妈省心多了。”
孟长青骑车离开了。孟初望着他的背影,在心里默念:我长大了,我能照顾好自己。
这样想了两遍,他觉得自己可以高兴起来了。
他背着包,走进刘叔叔的包子铺,郑重地说:“我要两个肉包,一碗八宝粥。”
他们一家是老邻居,店主对孟初很熟悉。他接过钱,笑了笑:“今天怎么一个人来吃饭?”
“我长大了。”孟初说。
店主把包子和粥给他,他找到靠墙的座位,吃了起来。环顾四周,只有他一个人,是没有大人陪的。他再次确定了这种自豪的感觉,昂首挺胸地拿出作业来写。
第二天,他仍然像个大人一样,独自吃完了早饭。到了学校,同学都在说爸妈看到分数的反应,几个考得好的,有些吃了顿大餐,有些说下周去游乐园。
孟初的心气有些垮塌。他赶紧又想:我是大人了,我比他们都强。
他保持着这种骄傲感,一直到孟寄宁出院那天。
孟寄宁生病的时候,他们当然什么都听不进去,现在孟寄宁痊愈了,他想,是时候说说自己的事了。
“我期中考试考了一百分,”他对父母说,“两门哦。”
孟长青看着他,脸上浮现出惊讶的表情:“这么厉害。”
孟初满足地笑了笑。是啊,再问一些问题,他还有很多事要跟他们讲呢。
他把卷子拿出来,递给他们看。孟长青扫了一眼,又说了一句“真棒”,把卷子还给他。
“正好,寄宁也出院了,是得好好庆祝一下,我们下馆子吃一顿吧,”孟长青对妻子说,“寄宁不是一直想去昌平路那家店吗?就是三明治都是切成小块,用竹签串起来的那家?”
孟初站在原地,心里的火苗一点点熄灭。
他们去了那家店,孟寄宁用清脆的童音,抱怨医院挂水挂得手疼,又说了很多幼儿园发生的事。
孟初全程保持着沉默。
回到家,他说老师还有作业,就先回房间了。
他铺开信纸——捐赠的杂志到了,他得给捐赠人写感谢信。他起了个头,突然放下笔,感觉到无比委顿。
他终于放弃了,他不想再让自己显得开心一些,因为他真的十分难过。
不久后,孟长青带着他们去叔叔家玩,中午,孟寄宁困了,于是大人把他们赶去午睡。
孟初不困,但为了配合弟弟的步调,他阖着眼躺在床上。
过了一会儿,房门慢慢开了。他没有睁眼,但他知道两个大人正站在门口,观察着他们。
“说真的,”他听到叔叔低声说,“现在厂里效益又不好,养一个就够费力了。要不,你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,把他送回去吧。”
孟长青有些为难:“孩子又不是物件,领都领回来了,哪好意思再送回去?”
“当初不是因为嫂子一直没动静,才领养他的吗?”叔叔说,“现在寄宁都出生了……”
孟长青陷入了沉默,这几秒的沉默,是孟初一生中最漫长的时间。
“唉,人得负责任嘛……”最终,孟长青开口说,“这么送回去,名声多不好听。”
接下来,两人还说了几句琐碎的话,抱怨物价,抱怨工资,孟初全然没听进去。
他脑子里只有持续的警钟的轰鸣。
这轰鸣一直持续到现在。
他甚至有一个阴暗的猜测。他们知道他醒着,故意把真相说给他听,把一个巨大的钟罩甩入他的童年。
此后他再也无法埋怨他所得到的一切,或者要求父母给予他和孟寄宁同等的爱。
之后,他在捐赠给他的儿童杂志上,读到了一篇小说。
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国家,国度里生活着名为玻璃人的特殊人种。从外表上看,这群人跟普通人没有区别,只有一点不同:如果有一些时刻,一些事,让他们受到伤害,他们受伤的那部分就会脆化,变成玻璃。
一旦触碰到那个地方,人就会碎裂。
于是,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呵护那一部分,直到死亡。
看到这个故事时,孟初一直在想,这些碎片,还可以再拼凑回去吗?
更重要的是,早已变成玻璃的部分,还可以长回坚韧的血肉吗?
第8章 社交
【社交:i人参加时表面一派波澜不惊,其实心里在“天哪求求谁来理我一下”和“谁都别跟我说话我只是个安静的干饭机器”之间反复横跳的活动。<例句:可惜,没有任何人、能以任何方式,逃脱社交的诅咒,即便在最需要技术的岗位,决胜条件依旧是社交能力。>】
聚餐结束后,付关山即刻启程,回到了香港,孟初也恢复了独居生活。这段婚姻的影响,如同泛起的涟漪,短暂扰动之后归于平静。
他回归上课、实验、写本子、带学生的轮回中。
哪一个都不让人省心。
他没有助教——学校没给他配助教,要自己招一个,他又心疼钱——所以作业只能自己批。软件设计基础是大班课,批改量可观。
如果说,批作业能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,有利于改善教学,那还值得,关键是……
孟初按了按眉心,滑到下一份代码。
这明显是互相抄的啊!
让大学生不抄作业,显然不现实,但抄也抄的有点技术含量吧,连着几个人,代码全错在同一行,抄之前检查一下不行吗?
孟初耗着无用的光阴,打着虚假的分,心想,这真是一场漫长的相互折磨。
他要记住抄作业的学生,易如反掌。不过没什么意义,大学教育讲究的就是个“难得糊涂”。
只是,他滑到其中一份时,挑了挑眉。
好吧,这就有点出人意料了。
批完作业,就到了组会的时间。这是孟初入职第一年,手下只有一个研究生和两个确定保研的本科生,开会规模很小,一张方桌就够用。
组会照例是说明本周工作进度,研究生正帮他做气象仪的项目,本科生还处于见习阶段,他只是每周指定他们读几篇文献,然后给组里做一个汇报。
然而,那位大四的学生一开口,方桌的气氛陷入了凝滞。
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