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外两个学生对视一眼,又偷偷瞟了眼孟初。
这明显……是AI写的稿吧。
这年头,用AI整理文献综述是正常的,但也不能完全照搬啊。这家伙连润色都懒得润色,有些句子都不像人话。
他读完之后,孟初盯着屏幕,问了他几个问题。
果然,这学生就没读文献。
他不是很想发论文吗?不读文章怎么了解前沿研究?难道想让自己直接送一篇论文?
孟初叹了口气,指着屏幕说:“这句话逻辑不太通顺吧?这两点也不是可以并列的……”
学生听着他的评价,附和着点头,态度倒是恭敬:“是的是的,老师说得对。”
孟初盯着他,脑海里满是批阅作业的沉痛。
连自己组里的学生,上自己的课,也敢正大光明抄作业!
他很想拿出师长的威严,怒斥对方。然而,情绪调动了半天,话到嘴边,还是说不出来。
算了,单独见面的时候再说。组会骂人,回去还得反刍,有没有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。
他转向下一个学生。
组会开完,他拖着烦乱的思绪,走到食堂吃饭。学院去年招了三个新老师,但另两人是同一所学校的博士,在他来之前早已自成一派。他对维系三个人的友谊毫无心得,尤其害怕自己是友情链条最薄弱的那一环。
所以,如同往常一样,他找了个靠边的安静座位,独自进行维持生命体征的活动。
老师里没有熟人,学生不会跟他攀谈。这顿饭眼看就要风平浪静地结束了,突然,一位女士像龙卷风一样刮过来,在对面咣啷一声放下餐盘。
孟初抬起头,恍然想起。在学校里,他确实没有朋友,但有亲戚。
“刚刚看到几个学生和你一起出来,”他丈夫的小姨问,“刚开完组会?”
孟初点点头。
“看你这表情,被学生无语到了吧。”付燕平的语气轻描淡写,但勺子正把肉排五马分尸。
“也不算……只是觉得他们该努力一点的。”
“我劝你放弃这种幻想,”付燕平指了指他,“尤其你带的还是研究生。”
“为什么?”
“人家本来就学三年,头一年要上课,最后一年要找工作,满打满算,能专心科研的时间只有一年,”付燕平说,“一年,你还没教会他们怎么写本子,人家就毕业了。”
难得有前辈主动传授经验,孟初赶紧放下筷子,全身心加入对话。“我读博的时候,导师拿人当工厂零件使,让学生干杂活,指导科研也不积极,”他说,“我当时下定决心,等我成为导师的时候,一定不会这样。我要关心他们的学术,让他们能学到东西,做出成就……”
付燕平做了个“打住”的手势。“这是你的期望,不一定是他们的期望,尤其是硕士,”她说,“他们读书是为了就业,能顺利毕业,能用你教的东西找到工作,这就是他们的要求,你满足这些,就是绝世好导师了。”
孟初默默消化了一会儿满腔热血、无人问津的壮志,问:“博士会不一样吗?”
“分人,”付燕平说,“等你当上博导就知道了。”
孟初苦笑:“那还有很久呢。”
硕导是容易评的。很多学校,新老师入职就直接给硕导。博导的难度完全不一样。首先博士点就稀缺,其次博士名额也紧张。
在林大,博导的要求和正教授几乎相同。
“博士也未必省心,”付燕平安慰他,“我今年新招的一个,让他改论文,就跟泥牛入海一样,问了三四遍才交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”
孟初表示猜不到。他很难在这种猜谜游戏中给出有情绪价值的反应。
好在付燕平拥有付家人自己给自己捧场的基因,重重地拍了下桌子,来烘托气氛。“就改了个绪论!你敢信吗?我给他写了那么多条批注,他连第二页都没翻到!”说到这里,她深吸了一口气,好像马上要气到胃酸倒流。
孟初恍然大悟。怪不得刚刚出门的时候,走廊尽头隐约传来什么声音,原来是付老师又发飙了。
“他和我家那丫头,”付燕平说,“我不知道谁先气到我乳腺结节。”
看来,母女还在拉锯。
“我带三个学生,已经觉得辛苦了,”孟初说,“付老师带十二个,真难想象是什么日子。”
“没事,再多几个,就到临界点了。”
“临界点?”
“人数小于二十的时候,学生越多,事情越多,”付燕平说,“超过这个数字,他们就能形成一个自动运转的小集体,旧带新,老带小,那时候我就能解放了。”
天,孟初想,他离这个临界点还有多少年啊。
再一想,真到了那时候,要养活这么多人,他要拿到的经费和项目数量……
这是能做到的吗?
付燕平观察着他慷慨赴死的表情,摇了摇头。“孟老师,”她说,“平常你多出去走动走动啊,国内最大的通用半导体公司不就在隔壁区吗?他们有什么技术需求,你去打听打听,研究研究,下次企业交流的时候,主动跟高管社交一下,说不定就能拿到项目了。”
这话院领导也跟他说过,确实是金玉良言,只不过对他来说,实行起来难比登天。
他很清楚,各行各业到最后,拼的还是人脉,即便是科研工作也不例外。
如果没有项目,别说仪器设备,他连实验室房租都交不起。
他入职之前不知道,用学校的实验室还要交房租,知道之后如遭雷劈,这是做科研还是北漂呢。
“对了,下半年,院里就要出新制度了,”付燕平再给他沉重一击,“年终考核的时候,科研分倒数六名得去校委会做反思汇报,下面坐着的可都是校领导啊。在这种场合让领导记住名字,那可太有利于职业发展了。”
孟初居安思危的能力一向出众,听到这话,他立刻心脏狂跳,好像自己的职业生涯明天就结束了。
他是新老师,拿项目的能力本来就比不上老教授们,必须行动起来。
回到办公室,他在邮箱里翻找一通,然后打开微信,盯着屏幕,努力深呼吸。
面前是他博士导师的头像。
这导师是他过去五年的噩梦,很少有聊完几句,不想上吊自尽的时候。
然而,人家是他最大的人脉,科研前路的救命稻草,厉鬼的大腿也是大腿,做人不能太挑。
孟初在文字框里反复编辑,删了又改,改了又删,花了快十分钟,才把消息发出去。
首先,他问候了一下老师的身体和工作,然后叙述了一下自己的近况,最后,他小心提问,下个月在香港有一个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的国际会议,老师是否打算参加?
他发完消息,立刻把手机面朝下,放在桌上,屏息细听,祈祷对方做出肯定回答。
看在他任劳任怨做了五年牛马的份上,就说会去吧!
漫长的时间一分一秒流逝,终于,手机震了震。
孟初立刻抓起来,点开新消息。
千万别是淘宝广告!
文字显示的一瞬,他整个人放松下来。
是的,对方会参加会议,到时候可以见个面吃顿饭。
孟初恭敬地回复了,希望文字能体现出语气中的感激。然后他打开程序,开始订票。
选定目的地的一瞬,他突然想起,好像有另一个人也在那个地方。
第9章 酒精
【酒精:消愁及伤胃的利器,在文学作品中,既可以充当情感催化剂,做出冲动行为,也可以发生不可描述的情节。(例句:不过,事实上,酒精会影响性能力。)】
电路设计是热门领域,每年大大小小会议不下几十个,孟初不会都参加。这次不是导师说要去,他不会报名的。
虽说参加会议算工作的一部分,但机酒的钱也是从他的研究经费里扣。香港物价这么高,他看了眼房费,特意选了离会场远的低价酒店,还是心疼得不行。
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!